脊髓神经鞘瘤是一种起源于脊髓神经鞘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在核磁共振(MRI)片子上有较为典型的表现。通过仔细分析MRI片子,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然而,最终的确诊仍需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在治疗计划制定之前,全面的影像学评估对于了解肿瘤的精确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至关重要。
肿瘤边界:脊髓神经鞘瘤在核磁片子上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物。这是因为神经鞘瘤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正常脊髓组织、神经等有较为明确的分界,在 T1WI 和 T2WI 等序列上都能清楚地显示出肿瘤的轮廓,有助于与其他边界不清的病变如恶性肿瘤的浸润性生长相鉴别。
肿瘤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也有部分可呈哑铃形。哑铃形肿瘤是由于肿瘤通过神经孔向椎管内外生长,在神经孔处形成 “腰部”,形似哑铃。这种特殊形态在增强扫描时,尤其是冠状位和矢状位成像上显示得更为清楚,对于判断肿瘤的生长方式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非常重要。
生长部位:可发生于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胸段较为常见,其次为颈段和腰段。肿瘤常位于脊髓的一侧,偏心性生长,少数情况下可环绕脊髓生长。在核磁片子上可以根据肿瘤所在的脊髓节段以及与脊髓的位置关系,初步判断肿瘤的来源和可能受累的神经结构。
T1WI 信号:在 T1 加权像上,脊髓神经鞘瘤一般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与脊髓组织的信号相近,但略低于周围脂肪组织的高信号。等信号部分有时可能与脊髓难以区分,但结合其他序列及增强扫描可明确肿瘤边界。稍低信号区域提示肿瘤组织的含水量可能相对较高,或含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如黏液样物质等。
T2WI 信号:在 T2 加权像上,肿瘤通常呈现为高信号,这是由于肿瘤内富含水分,以及瘤内的囊变、出血等因素,使得 T2 弛豫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高信号的肿瘤与周围低信号的脊髓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更易于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和范围。部分肿瘤内可出现信号不均匀,表现为 T2WI 上的混杂信号,可能是由于肿瘤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等。
脂肪抑制序列:在脂肪抑制序列上,肿瘤信号不会被抑制,仍保持高信号,可与脂肪组织相鉴别。这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与周围脂肪组织有粘连或是否存在脂肪成分非常有帮助,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均匀强化:大多数脊髓神经鞘瘤在增强扫描时表现为均匀强化。这是因为肿瘤内的血供相对较为均匀,造影剂能够均匀地分布在肿瘤组织内,使肿瘤整体的信号强度明显增高,与未强化的周围组织形成更明显的对比,进一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和形态,有助于发现一些在平扫时不易察觉的小肿瘤或肿瘤的细微结构。
不均匀强化:少数情况下,肿瘤可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内存在较大的囊变、坏死区域,这些区域无血供,造影剂无法进入,从而在强化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区,与强化的实性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不均匀的强化模式。此外,肿瘤内的出血、钙化等也可能影响强化的均匀性。
“靶征” 或 “反靶征”:部分脊髓神经鞘瘤在增强扫描时可出现特殊的强化表现,如 “靶征” 或 “反靶征”。“靶征” 表现为肿瘤中心呈低信号,周边呈高信号强化;“反靶征” 则相反,中心为高信号强化,周边为相对低信号。“靶征” 可能与肿瘤中心的黏液样变性、囊变等有关,而 “反靶征” 可能与肿瘤周边的富血管区有关,这些特殊征象对于脊髓神经鞘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脊髓受压移位:由于肿瘤的生长,会对脊髓产生压迫,导致脊髓移位。在核磁片子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脊髓被肿瘤推挤向一侧,形态发生改变。严重时,脊髓可被压扁,甚至出现脊髓空洞等继发性改变,表现为 T2WI 上脊髓内的高信号空洞影。
椎间孔扩大:当肿瘤通过椎间孔生长时,会导致椎间孔扩大。在核磁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上,可以观察到椎间孔的形态和大小发生改变,肿瘤呈 “哑铃状” 通过扩大的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这是脊髓神经鞘瘤的一个重要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与其他脊髓内或椎管内病变相鉴别。
周围结构侵犯:较大的脊髓神经鞘瘤可能侵犯周围的软组织、骨骼等结构。在核磁片子上可表现为肿瘤与周围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界限不清,或骨质破坏等。如肿瘤侵犯椎体,可在 T1WI 上表现为椎体松质骨的低信号区,T2WI 上信号增高,增强扫描可见椎体骨质的强化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