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神经鞘瘤手术的恢复需要患者和家属密切配合,关注多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以促进患者顺利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患者即使在出院后,也应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尽可能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观察伤口情况: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敷料被血液或淡黄色液体浸湿,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更换,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与干燥。同时,注意观察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发热、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这些可能是伤口感染的迹象,如有异常需及时处理。
防止伤口受压:患者在卧床休息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压迫伤口。特别是在翻身时,应尽量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采用轴向翻身法,防止脊柱扭曲对伤口造成牵拉或压迫,影响伤口愈合。
体温监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吸收热,一般体温在 38℃左右,可通过物理降温等方法进行处理。但如果体温持续超过 38.5℃,或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能是发生了感染,需要及时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血压、心率监测:要密切关注血压、心率的变化,保持血压稳定。血压过高可能会增加伤口出血的风险,血压过低则可能影响脑部及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若发现血压、心率波动较大,应及时告知医生,查找原因并进行调整。
卧床休息:术后一般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具体时长根据手术情况和患者恢复状况而定。在卧床期间,要保持舒适的体位,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床垫硬度和枕头高度,以减轻身体压力,预防压疮。
早期活动:在医生允许后,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炼。早期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四肢活动,如屈伸、旋转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进行深呼吸和咳嗽训练,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
逐渐增加活动量:随着身体的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坐起、床边站立、行走等。但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腰部或颈部,避免过度弯腰、扭腰或颈部过度屈伸等动作,防止对手术部位造成损伤。行走时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确保行走安全。
营养均衡:术后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应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易消化食物:术后初期,患者的胃肠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保持水分摄入: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废物排出。患者应每天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但要注意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可分多次饮用。
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给予雾化吸入等治疗,稀释痰液,预防肺部感染。
预防深静脉血栓:除了早期进行肢体活动外,还可使用下肢静脉泵、穿弹力袜等方法,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若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应及时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袋和尿管(如需留置尿管)。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关注情绪变化:术后患者可能会因身体不适、担心手术效果等原因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家属要多关心、陪伴患者,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例,让患者了解到大多数患者在术后经过积极的康复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恢复效果,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
复查时间: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一般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等时间节点需要进行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等)、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以了解肿瘤有无复发、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状况。
及时处理异常:在复查过程中,若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如肿瘤复发、神经受压等,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再次手术、放疗、化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