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是一种常见的椎管内肿瘤,具有独特的神经病理特点,需要从大体形态、组织学特征、细胞形态、免疫组化特点以及超微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这些特点有助于病理学家准确诊断神经鞘瘤,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肿瘤的重要信息。由于神经鞘瘤通常是良性的,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但正确的病理诊断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患者管理至关重要。
脊髓神经鞘瘤通常为单发,少数情况下可多发。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这是因为肿瘤起源于神经鞘膜,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将周围的神经组织推挤开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肿块。
肿瘤大小不一,小的肿瘤可能仅几毫米,大的肿瘤可占据多个脊髓节段。一般质地较韧,质地均匀,有时可因肿瘤内出血、囊性变而出现质地不均的情况。例如,当肿瘤内部的血管破裂出血时,会形成血肿,导致局部质地变软;而囊性变则是由于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积聚或缺血坏死等原因,形成含有液体的囊腔,使肿瘤部分区域呈现囊性的柔软质地。
肿瘤通常与神经根紧密相连,常位于脊髓的侧方,可向椎间孔方向生长,形成 “哑铃状” 肿瘤,部分位于椎管内,部分通过椎间孔突出到椎管外。这种生长方式是由于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根的神经鞘膜,随着肿瘤的生长,它会沿着神经根的走行方向扩展,而椎间孔是神经根穿出椎管的通道,肿瘤容易在此处向椎管外生长。
Antoni A 区:肿瘤细胞丰富,排列紧密,细胞呈梭形,细胞核呈栅栏状或漩涡状排列,形成典型的 Verocay 小体。这是脊髓神经鞘瘤的特征性结构,其形成与肿瘤细胞的有序排列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在 Verocay 小体中,细胞的胞质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紧密的结构,有助于维持肿瘤的稳定性和形态。
Antoni B 区:细胞成分少,排列疏松,间质内有较多的黏液样物质和丰富的血管。这种区域的形成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以及局部微环境的差异有关。在 Antoni B 区,肿瘤细胞的代谢活动相对较低,细胞间的连接较为松散,同时由于血管丰富,容易出现出血、囊性变等改变。
两种区域可在同一肿瘤中同时存在,且比例不一。一般来说,Antoni A 区在肿瘤中所占比例较高时,肿瘤质地较硬;而 Antoni B 区比例较高时,肿瘤质地较软,且更容易发生囊性变。
肿瘤细胞主要为施万细胞,细胞呈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呈长椭圆形,两端尖细,染色质均匀分布,核仁不明显。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的胞质内有细小的丝状结构,这是施万细胞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与细胞的支持和保护功能有关。
肿瘤细胞之间有丰富的网状纤维,这些纤维交织成网,为肿瘤细胞提供了支撑和固定作用,同时也参与了肿瘤的营养供应和代谢物质的交换。网状纤维的含量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肿瘤细胞中可能有所不同,在 Antoni A 区,网状纤维相对较少,而在 Antoni B 区则相对较多。
脊髓神经鞘瘤细胞通常表达 S - 100 蛋白,这是一种神经源性标志物,在施万细胞及其肿瘤中呈强阳性表达。S - 100 蛋白在细胞内发挥着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代谢等,其强阳性表达有助于从免疫组化角度明确肿瘤的神经源性起源。
还可表达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但通常为弱阳性或局灶性阳性。GFAP 主要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中,在脊髓神经鞘瘤中的弱阳性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或微环境的影响有关,提示肿瘤细胞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向神经胶质细胞方向的分化或与神经胶质细胞存在某种相互作用。
此外,肿瘤细胞一般不表达上皮标志物如细胞角蛋白(CK)等,这有助于与其他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相鉴别。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为脊髓神经鞘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内质网和线粒体,这表明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来维持其生长和增殖。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重要场所,而线粒体则是细胞的 “能量工厂”,为细胞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这些连接结构有助于维持细胞间的通讯和物质交换,保证肿瘤细胞群体的协调生长和功能。紧密连接可以防止细胞间的物质渗漏,而缝隙连接则允许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在细胞间传递,从而实现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代谢协同。
胞质内可见大量的中间丝,主要为波形蛋白,这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有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稳定性。中间丝的存在使肿瘤细胞能够承受一定的机械压力,同时也参与了细胞的运动和物质运输等过程。
脊髓神经鞘瘤在神经病理方面具有多种特征,这些特征从不同层面反映了肿瘤的起源、细胞类型、生长方式以及生物学行为等信息,对于准确诊断脊髓神经鞘瘤、了解其发病机制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