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神经鞘瘤是一种常见的椎管内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科学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有效预防并发症,还能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术后初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首要任务。需对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进行持续观察,一般每 15 - 30 分钟测量一次,平稳后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尤其是切口感染或中枢性发热;血压异常波动,如低血压可能因血容量不足,高血压则可能引发术后出血风险;心率过快或过慢以及呼吸异常,都可能反映患者心肺功能或神经系统存在潜在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切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至关重要。术后要定期更换切口敷料,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切口感染。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敷料被浸透,应及时更换。注意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压痛加剧或异常分泌物,若出现发热且切口局部症状加重,警惕切口感染的发生,必要时进行分泌物培养以指导抗感染治疗。
引流管护理:若患者留置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或脱落。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引流液一般为淡红色血性液体,量逐渐减少。若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鲜红且流速加快,提示可能有活动性出血;若引流液浑浊、出现絮状物,可能存在感染。按医嘱定时挤压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当引流液量连续 24 小时少于一定标准(通常为 10 - 15 毫升)且颜色变淡时,可考虑遵医嘱拔除引流管。
术后体位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在麻醉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清醒后,根据手术部位及方式调整体位。一般而言,若为颈椎部位手术,多采用颈托固定,保持颈部中立位,避免颈部过度屈伸或旋转;胸腰椎手术患者,在病情允许下,可早期进行轴线翻身,即头、颈、胸、腰、臀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同步翻身,防止脊柱扭曲造成脊髓二次损伤,翻身间隔时间通常为 2 小时左右,同时可在受压部位垫软枕,预防压疮。
脊髓神经鞘瘤手术可能影响脊髓功能,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及大小便情况。定时检查患者肢体的肌力、肌张力,观察有无肌肉萎缩,与术前对比肢体活动范围是否受限,若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加重或活动障碍,可能提示脊髓水肿、血肿压迫或神经损伤,需及时告知医生进一步评估,如进行影像学检查。关注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有无尿潴留、尿失禁或大便失禁、便秘等,若出现排尿困难,可先采取诱导排尿措施,如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等,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对于大便异常,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灌肠。
术后疼痛是患者常面临的问题。首先要评估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工具量化疼痛程度。对于轻度疼痛,可通过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看视频等方式缓解;中度疼痛可遵医嘱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重度疼痛则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但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同时要排除因切口血肿、脑脊液漏等导致的疼痛加剧情况,及时处理病因。
肢体功能锻炼: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提高肢体力量。术后第一天即可开始在床上进行简单的主动或被动肢体活动,如握拳、伸指、踝泵运动等,逐渐增加活动量与难度。随着恢复情况好转,可进行坐起、站立、行走等训练,训练过程要有医护人员或家属陪伴,防止跌倒,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训练计划。
呼吸功能锻炼:对于长期卧床或胸部术后患者,呼吸功能锻炼尤为重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定期进行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与坠积性肺炎。可采用缩唇呼吸法,即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两倍左右,每日多次练习,增强呼吸肌功能。
术后合理的饮食能为患者提供充足营养支持康复。早期胃肠功能未恢复时,可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补充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胃肠功能恢复后,先给予流食,如米汤、菜汤等,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直至正常饮食。饮食原则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多摄入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促进切口愈合与身体恢复。
患者术后往往因身体不适、对疾病的担忧等因素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医护人员与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与安慰。向患者介绍疾病康复知识、成功案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助力患者早日康复。
脊髓神经鞘瘤患者术后的护理是一项系统且精细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家属与患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全面落实上述各项护理措施,尽可能大程度保障患者顺利度过术后康复期,恢复良好的身体机能与生活质量。